对话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周伯文:产业数字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发布时间:2021-07-09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电商起家,技术破局,京东已经从一家零售公司成长为技术公司。与此同时,京东也在用技术赋能平台上的品牌和企业,并助推传统企业完成数字化升级。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科技基础技术群总裁、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周伯文指出,“产业数智化成为人工智能下一个十年最好机会。”
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大量应用、供应链随需求演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三浪叠加的产业数智化,为人工智能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同时以AI为广泛应用的智能供应链成为构建数智化生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周伯文称,作为一家实体企业,京东根植于实体经济,成长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多年来,京东坚持“ 以实助实” ,通过扎实的基础设施,领先的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创新的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服务能力,以扎实、创新的实体经济发展经验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助力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 如何满足不同产业的独特需求
在与周伯文交谈时,他不断向TechWeb强调一点,那就是“产业数字化一定是一个趋势,而且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据周伯文介绍,我国供应链已经经过了初级加工、高级加工、深度分工3个阶段,未来10年至20年将进入以“产业互联网”为核心智能高效调度产业链要素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很多产业都已觉察到数智化转型的重大机遇。为了提高产能运营效率,以及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许多中小企业正在借助京东这样的平台力量,去实现数字化转型。作为赋能方,京东也是搭载了数字基础设施,成本低、门槛低,让更多的中小企业都可以使用,快捷的进行转型。
在今年WAIC上,京东科技就发布了可提供一站式工业数智化技术服务的“京东智造云”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升生产制造产业效率。据周伯文介绍,“京东智造云”主体是一个“131”的体系架构,第一个“1”是京东把面向公有云的能力,结合数据中台,结合人工智能平台私有化部署,帮助这些企业打造一个产业数字化的底座;“3”是产品的打造和精益生产流程、供应链效率方面给制造企业提供三个解决方案,是Who、What和How的问题;最后一个“1”,则是希望做一个一网通享的生产产能规划和优化。
不过,需要认识到的一点是,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企业在数智化转型过程中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不存在一个平台可以满足所有产业的需求。对此,周伯文告诉TechWeb,所有的产业数字化因为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其实具有很大的挑战。所以,产业数字化不是一个Moment,不是一个时刻。
他指出,产业数字化一定是一个趋势,在这个趋势里面一定有一些共性,所以我们提出131框架的核心就是两个理念。第一个理念从技术分层的角度来讲,会存在可以复用的能力模块。比如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隐私计算这些能力,甚至具有AI自学习能力的模块化能力。
第二,这些能力跟场景结合一定是一个生态一起做的事情。为什么我们要做成开放平台?就是希望能力的供给方是开放的,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和生态参与进来,把他们的能力和这些场景结合,通过这个开放平台去输出。充分发挥产业中ISV对Know-how的理解和集成服务能力,发挥生态的力量。
AI驱动C2M反向定制 重塑生产端价值
对于品牌端,能够读懂消费者的需求才是发展之道,周伯文指出,供应链随需求演进是产业数智化的关键表现之一,从消费者角度来讲,每个人都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个性化产品,这是马斯洛理论最高需求的自我实现,这也是未来10年的机会所在。
据了解,在智能供应链层面,京东正通过C2M端到端全闭环解决方案,帮助生产端全链路重塑价值,实现供应链敏捷响应与匹配效率提升。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京东智能制造平台已覆盖超过1000个品类,深度合作品牌超过1200家。
而在这个过程中,AI技术是重要的推动力量。用周伯文的话说,AI势必深刻推进智能供应链的构建,由于智能供应链连接消费与产业互联网“两张网”的特性,生产、流通和消费闭环将被重塑。
据京东方面的介绍,在制造端与3C电子零部件制造企业共同打造智能工厂,实现柔性生产线,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并利用AI质检,速度从每人每天7000件检测,提升到每台AI设备每天10W件检测,提升近15倍的同时,准确率高于99.96%。
周伯文透露,目前在C2M反向定制的过程中,由于京东平台的属性,更多的是倾向于3C电子产品,这是京东的优势,平台也有着足够的用户数据作为支撑。当然,京东也在尝试其它的行业,比如快消品等。
另外,在推进C2M反向定制的过程中,周伯文发现,虽然行业有不同,但是确实有共性。如果大家都开始来关注智能制造,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这里面来,像我说的这些行业的Knowhow和基础能力的结合,其实能帮助我们在更多的行业看到智能化之后对各个行业带来效果的提升。它们的绝对值可能不一样,但是都会有相对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