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语快报

彩云之南绘新图——云南省奋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纪实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21-06-18 我要评论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司莫拉佤族寨子里,不少佤族群众居住的还是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的茅草房。后来,通过实施“草改瓦”工程、危房改造,又经历了新农村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司莫拉佤族寨子里,不少佤族群众居住的还是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的茅草房。后来,通过实施“草改瓦”工程、危房改造,又经历了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寨子里的佤族群众才真正住上了安居房。

司莫拉在佤语里意为“幸福的地方”。这几年,寨子里群众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感慨地说:“脱贫攻坚让司莫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寨子里处处都是风景;庭院里有花有草,房子宽敞舒适,更重要的是大伙儿钱包越来越鼓。”

如今,吹来乡村振兴的春风,司莫拉佤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借着独有的佤族文化搞起了乡村旅游,红红火火。去年,40岁的赵仁新辞去了城里五星级酒店厨师的工作,回到了司莫拉。他说,他很看好村里的发展,打算发展民族餐饮,助力乡村旅游。

司莫拉之变是云南乡村振兴大道上的一抹亮色,一点一点的色彩汇集在一起,才能成就五彩斑斓。

乡村兴则云南兴。

党的十九大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牢牢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奋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走出了一条符合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从独龙江畔到金沙江谷,从洱海之滨到滇东高原……云岭乡村处处换新颜。

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压倒性位置来抓,以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通过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平台、三机制”,打造“找政府”APP,让“两不愁三保障”更牢靠,让群众对更好的日子有盼头

2020年底,云南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经过多年艰苦奋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301元增加到2020年的10721元。

脱贫攻坚犹如滚石上山,后退一步就可能前功尽弃,即使在脱贫攻坚胜利后,也决不能掉以轻心。立足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眼长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并要求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按照中央要求,云南省上下积极行动,再次坚定地挑起责任担当,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压倒性位置来抓,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并在《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定下了到2025年脱贫人口巩固率超过97%的目标。

云南省委书记阮成发多次强调,对于云南这样一个底子薄、基础弱、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而言,巩固脱贫、防止返贫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已脱贫人口和低收入边缘人口仍面临较高的返贫致贫风险,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省长王予波多次指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各级领导必须扛牢的政治责任。

找准了“靶心”,还必须找对通往“靶心”的路径。

目前,云南正在加快建立健全“一平台、三机制”,即全省统一的救助平台,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股份合作机制、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做到覆盖所有脱贫户、边缘户,并开发了“找政府”APP,让所有农村低收入人口在遇到“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时,只需轻轻一点就能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如今,“一平台、三机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尤其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作用更为显著。

在脱贫攻坚期间,怒江州10万群众搬出大山,开启新生活。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要做好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核心在于“稳得住”,关键在于“能致富”,怒江州坚持织密“防返贫”这张网,并探索出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持续开展各类教育培训的扶志扶智长效机制,让搬迁群众通过提升技能增加收入,收获幸福。

心安即安,奋斗劲足。从以前摆摊卖茶叶,到如今开网店、搞直播,怒江州脱贫后的妇女群众不仅观念变得快,身上的技能也多了不少。福贡县老姆登村村民周玉元感慨:“男人们外出务工赚钱,女人们在家也不能闲着。等我学会了直播卖货的本事,家里的收入肯定会越来越好。”

的确,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为指引,锚定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一二三行动”,让高原特色产业向世界之“滇”迈进,真正成为乡村振兴动力源(600405,股吧),成为农民群众致富增收的“稳定器”

每年6月,是云南元江芒果丰收的季节,金凤凰、台农一号、象牙芒等140多个特色芒果陆续成熟上市,当地一年一度的金芒果文化旅游节也开启大幕,吸引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洽谈合作。

元江芒果产业的快速发展,仅仅是云南持续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

站在元江县甘庄街道甘庄社区的高处向下望去,漫山遍野的芒果树,蔚为壮观。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赵兴东告诉记者:“前些年,这些地都是用来种甘蔗和玉米的,但收益很低。县里立足资源禀赋,加大政策扶持,帮助农民调结构,发展芒果产业。”

如今,元江县芒果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产量约12万吨,产值约6亿元。2020年金芒果文化旅游节期间,接待游客24.59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6亿元。芒果产业已成为元江巩固脱贫致富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乡村强。

在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中,产业兴旺被排在首位,足见其重要性。的确,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它一头连着农民的口袋,一头连着农业现代化。做好了产业兴旺这篇大文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是,如何才能做好,却是对各地主政者智慧的考验,云南亦不例外。

破解难题,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方向的指引,还需要切实可行的措施。

2018年,云南省委、省政府从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针对云南农业产业现状,立足独特生态、气候优势,作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重大决策部署,并明确了发展路径。

云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谢晖表示:“要解决云南农业‘多而不强’问题,必须立足‘多’这一优势,在‘多’中选‘特’,把‘特’做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就是通过优化结构,转变方式,提升质量效益,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让产业真正强起来。”

近年来,云南省聚焦产业,坚持实施“一二三行动”,即推进“一县一业”,聚焦种业和电商“两端”,坚持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三化”,摸索出了一条农业产业换挡升级、提质增效的绿色发展之路,找到了打开产业兴旺“大门”的“钥匙”。

曲靖市罗平县是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2020年,全县种植小黄姜面积达到18万亩,产值突破20亿元。几年间,已累计带动1万户农户实现了脱贫致富,户均增收5000余元。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云南全省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8个重点产业综合产值保持了16%的年均高速增长。普洱茶、斗南鲜花、保山咖啡、昭通苹果、玉溪蓝莓、文山三七、宣威火腿等一大批特色产业正在或已经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一流。

如今,云岭大地上的万千乡村正在开启“一业突破带动多业兴旺”的新局面。

坚定“生态文明排头兵”为战略定位,坚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立足生态功能与产业功能并举,探寻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好路子,让家家户户宜居乐居,让云南的乡村寻得见乡愁

云南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又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敏感的区域。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于农业农村而言,于乡村振兴而言,这条可持续发展路子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之路。

腾冲市界头镇沙坝地社区杨家山脚村民小组的杨兴灿一家,祖祖辈辈都居住在高黎贡山脚下,依靠着也守护着这座大山。现在,他是护林员队伍的一员,守护这座大山已有20多年。从杨兴灿的家门口极目远眺,山林间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一年四季都有别样的景致。

杨兴灿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初,山下村民烧火的柴、建房的木头、吃的野菜,都取自这座大山。久而久之,林子里许多地方就变得光秃秃了。一到雨季,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经过这些年的生态修复,而今的高黎贡山生机勃勃。村里人依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过吃的这山水都变成了乡村美景和特色产业,有碧绿如染的茶园,有漫野金黄的油菜花……

现在,杨兴灿和妻子在村里经营农家乐,生意还不错。他说:“农家乐的客人来自全国各地,都是奔着村里的油菜花来的。看完花、赏完景,就到农家乐里来尝尝农家美食。城里人体验了生活,农村人鼓起了腰包。要是没有这绿水青山,哪有现在的好生活。”

杨家山脚的乡村之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陈婷本是在北京工作的白领,但内心却一直憧憬农村生活。去年,她和小伙伴辞去了北京的工作,来到腾冲,最后选中了杨家山脚这块“宝地”。她说:“一来到这里就被吸引住了,正是心中的向往。”前不久,陈婷和小伙伴在村里的奶茶店开业了,向往的生活也正式开启。

乡村美则云南美。乡村美,不仅要绿水青山美,还要人居环境美。

几年来,云南各地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一个都不落下,让乡村风貌焕然一新。相关数据显示,到2020年,云南全省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57.49%,97.9%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乡镇镇区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达67.2%。

解决了乡村美起来最棘手的问题,云南各地在乡村建设中还注重增添乡愁元素。真正让乡村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走进昆明市晋宁区二街镇鲁黑村,曲曲折折的小巷、别具特色的民居,飘着荷香的池塘,人在村中,村在画中。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方天花介绍:“经过这几年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村子变得越来越美。村里还原了许多老式的民居和农耕景观,处处都装满乡愁记忆。”

这几年,村里不少外出务工的人陆续返乡,一起参与村庄建设,一起谋划乡村旅游,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云岭大地,晨光微露,一座座乡村光彩夺目。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房屋俨然,赏似锦繁花,听鸟鸣啾啾,当然,也不能错过那潺潺的流水与碧绿的荷塘。微风吹过,远处飘来泥土的芬芳,田间劳作的人们都是幸福的模样,在乡愁涌来的那一刻,只感叹,待到橙黄橘绿时,云岭乡村胜江南。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七彩云南的旅游革命

    七彩云南的旅游革命

  • 【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温棚下,羊圈里”生态发展绘出美丽乡村画

    【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温棚下,羊圈里”生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